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海大 > 正文

【共产党人】不忘初心 立德树人——记全国“时代楷模”、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曲建武

作者: 来源: 添加时间:2018-03-05 08:52:41阅读次数:

头发花白、身材清瘦、精神矍铄、个儿不高,但举手投足间迸发出感染人的活力。这个人,就是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全时段宣传的第六届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荣誉奖唯一获得者、在去年年末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的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曲建武。

从记者群里探出身来,曲建武用热情的眼神和微笑迎上我们,招着手说:“来,挤挤坐下!”

关于他辞去“厅官”只缘“初心未了”的故事便这样开场了。

追寻初心,他辞官做回辅导员

曲建武的“仕途”曾经顺得令人眼馋。

从1982年到1998年,曲建武仅花了16年的时间,就从一名普通的大学辅导员走上辽宁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岗位,此后又调任辽宁省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最后成为正厅级干部。但谁都没想到,就在曲建武“仕途”如日中天时,他竟然在2013年3月突然辞去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正厅级巡视员的职务,干回了“老本行”,到大连海事大学当了一名没有任何级别的辅导员。

这事一传开就“炸了锅”——不知内情的人猜测他可能是“犯了事”,被组织处理了;知道内情的人拍着大腿直叫可惜: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在很顺的仕途面前踩了急刹车。

老朋友开导他:“你这是何必呢?许多人一生的追求不就是要戴上这样的光环吗?”老领导也劝他慎重考虑:“没有了领导职务,你的很多待遇就没有了。”然而曲建武去意已决!在他的心底,时时刻刻都有一个信念在燃烧,它淹没了名与利、仕与贵,曾经当辅导员的经历,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让他魂牵梦萦,欲罢不能!

“1980年,我还在读大二,校园里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名成绩一直都是全班数一数二的同学,因为失恋自杀,这让我想不通,父母辛辛苦苦地把她养大,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财力培养一个大学生多不容易,而她就因为感情上的一点挫折就自杀了?我觉得损失太大了!”曲建武认为,如果辅导员能早点发现她的心病并及时开导,这个年轻的生命或许就不会匆匆凋谢。曲建武下定决心,毕业后一定要留校当一名辅导员。1982年,曲建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辽宁师范大学的一名辅导员。在他带的第一批学生中,有一个孩子性格比较古怪,于是,他就让这个孩子跟他一起同吃同住。如今,这个学生已经成才。直到现在,每逢过年,他们都会给彼此双方的父母拜年,就像一家人一样。

1998年,曲建武被提拔为辽宁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2004年,他调任辽宁省高校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副厅长。虽然成了领导,但曲建武对学生的那份感情依然深厚。他经常跑到各大学校园的食堂、教室、图书馆、宿舍,与学生谈心。“谁爱学生我就爱谁”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从毕业留校做学生辅导员开始,30多年来,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曲建武的脑海里总是闪现着学生的身影。一年春节,他骑着自行车冒着严寒到学生家家访,得知这个学生的弟弟患病住院,就让母亲包了饺子送到医院。这个学生的弟弟去世前说:“哥哥,你一定替我报答曲老师。”曲建武说那时自己经济条件不好,真想多给学生些帮助,可是有心无力啊!曲建武的学生给他发过这样一条短信:“不是每一朵鲜花都代表爱情,玫瑰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木都耐得住饥渴,柏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这么想您啊老师,我做到了。”就是这些带着温度的语言,一而再、再而三地沸腾着曲建武的心,让他时时想起和学生在一起的日子,奏响了他心中回归辅导员岗位、找回初心的乐章!

在担任学校党委副书记的时候,曲建武就曾想过做满两届就向组织提出辞呈。2005年初,曲建武发现头皮下长了个瘤子,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没有去医院检查。瘤子越长越大,时任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几次催促他到医院检查他都没去。直到瘤子长到了鸡蛋般大小,压迫神经、无法睡眠他才到医院治疗。化验结果是恶性肿瘤。在生死之际,他最先想到的却是要把人生最后的时光留给学生。他拒绝了医生进行植皮、化疗、放疗的治疗建议,在刀口还没有完全愈合的情况下就出院了。他缠着绷带、戴着帽子参加了全省大学生纪念“12·9”运动大会。在重病面前,曲建武没有过多地考虑自身安危,而是一如既往地热爱着教育事业、惦记着可爱的学生。面对台下涌动着的学生,身体仍有些虚弱的曲建武做了10多分钟的讲话,得到了热烈响应。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心属于他们。

在教育厅工作期间,曲建武的工作得到了一致认可。2009年,中央召开加强和改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辽宁省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那个时候,曲建武就萌生了把“辽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后就辞职回去做辅导员的想法。这一等就是三年。

2012年,曲建武本想辞职,可当时正在对全省孤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并委托某高校完善自己的调研报告,辞职的事只能放一放。后来,他专门撰写了“免除孤儿大学生学费和住宿费”的建议,经同多方沟通,这件事最终得到了落实。

曲建武在接受采访时说:“30多年了,和学生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深深热爱这项工作,我经常想,我们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地成长,这些学生来到我们身边,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2013年,当他终于完成对全省孤儿大学生的调研、写完3.5万字的调研报告,并同省人大代表一起提出建议免除了全省1076个孤儿大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后,他提交了辞呈。

对于辞官回到辅导员岗位,曲建武形容说:“我当时的心情就像一个足球教练,怎么也按捺不住自己,就想亲自把球踢进球门里。我迫切地想再完整地带一届学生,能给我带来快乐的就是和学生在一起。”这是曲建武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56岁的时候、在他的工作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的时候,为了能亲自多踢进几个“球”而向组织提出的唯一请求。

一个人意志力的大小取决于内心信念坚定的程度,曲建武义无反顾地辞官从教,就是因为在他的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有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把辅导员的工作做到底!为了找回这颗初心,从金色年华到花甲之年,从辅导员到教育厅副厅长再到辅导员,曲建武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追随学生,他助学足迹踏遍全国

在曲建武看来,好的辅导员应当帮助学生把好人生成长的方向,帮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刚到大连海事大学当辅导员,曲建武就“盯”上了一名叫闫沛兴的学生。闫沛兴家在甘肃农村。因为家境贫困,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考上大学的闫沛兴辍学打工补贴家用,改善一下家里窘困的现状。但闫沛兴坚决不听,让家里背上了好几万元的债务,父子俩的关系为此一直很紧张。上大学后,闫沛兴感到十分压抑,总是愁眉不展。曲建武约他单独聊天、吃饭,对他格外关心。真挚的问候、暖心的交流,让闫沛兴把自己的心事一股脑地倾诉给了曲建武。令闫沛兴不敢相信的是,大学的第一个假期时他前脚刚到家,曲老师后脚就跟着踏进了他家的两间土坯房。闫沛兴说,自己永远都不会忘记,曲老师告诉他:“沛兴,祖国的事情你来管,你家的事情我来管!”曲建武不仅到他家去了解了情况,还拿出5万元钱帮他家重修了房子。“曲老师鼓励我不能逃避,要有担当,一家人通往幸福的钥匙就在我的手里。”对于曲建武的鼓励和帮助,闫沛兴铭记在心。

甘肃农村的家访,化解了闫沛兴父子间的矛盾。曲建武跟闫沛兴谈了无数次的话、吃了无数次的饭,他们之间的微信交流超过十万字。闫沛兴的“心病”完全解除了,变成了一个自信阳光的大男孩。他说:“三年,只是短短的三年,我在老师的熏陶和谆谆教诲下走出小我,有了好男儿应立志天地间、纵横四海、驰骋边疆的雄心壮志。都是老师爱的灌溉,学生无以为报。唯有传承这种爱,使之绵绵不绝,以光大之。”采访中闫沛兴表示,他毕业后将申请到西藏奉献他的一生。

给学生专业知识是必要的,比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曲建武说,大量的实例证明,人文精神可以成为成长的力量,现在高校教书方面问题不大,但是育人方面还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曲建武将家访当成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激励着学生,感动着彼此。

辽宁丹东籍学生刘示强家境贫寒,当年他读大学离家时,母亲跟在后面走了十几里山路送他。当刘示强踏上大客车时,母亲从怀里掏出包在毛巾里捂了一路的10个鸡蛋,塞到他手里,作为他一路上的食物。这是一个做母亲的在当时能为儿子做的最大的事。

入学后,刘示强总是琢磨课外搞兼职赚钱,学习成绩一直在低层次徘徊。曲建武看出了他的心思,不仅在经济上资助他、在生活上照顾他,还帮助他改变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寒假假期未结束,刘示强早早地返校,给曲建武背回了一麻袋花生。

“大老远的,谁让你带这些东西的,多沉!这些花生能卖不少钱,对家里来说是一大笔收入,你家本来就不富裕!”

“我妈她不让我在家里多呆,非撵着我提前返校赶在春节前给您送花生,我不来我怕我妈跟我急!她有重度高血压,一着急就犯病……”

曲建武被刘示强母亲的心意感动了,趁着春节假期没结束,他驱车赶往丹东,爬了十几里山路到了刘示强家里。刘示强的母亲听说曲老师来访,挣扎着从炕上下来,到草莓地里摘了一个最好的草莓,仔细地洗了洗,送到曲建武嘴边。曲建武吃掉后,刘示强的母亲高兴地说:“儿啊,有这样的好老师教你,妈能闭上眼了!”

后来,刘示强在曲建武的影响下当了老师,他也像老师那样关心和爱护着自己的学生。

“家访是老师和家长互相教育、相互感动的一个过程。”曲建武说,辅导员不辞辛苦进了学生的家,家长会很感动;家长对辅导员的态度,同样会让辅导员很感动。通过家访,辅导员、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会更顺畅,思想政治工作就不会是泛泛的空谈,就能春风化雨。

曲建武在刚留校做辅导员时带了80个学生,他克服困难走访了50多个学生的家。回大连海事大学担任辅导员后,曲建武更是找机会尽量到学生家家访。有一年春节,他坐安全系数不高的滚装船,将私家车摆渡到烟台,开车到学生家家访。当校领导半开玩笑半责备曲建武万一出了意外怎么办时,他笑着说:“我要是死了怎么办?死了就死了吧,在为学生服务的路上倒下了,值了。”

在大连海事大学当辅导员的四年里,曲建武家访助学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涵盖数十个省份,几乎走遍了全国。

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曲建武绝对称得上是“老兵”,但他对工作的热情毫不逊色于年轻人。他也常常告诉年轻辅导员:“当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学生事务并不难,但成为学生在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朋友,可谓难上加难。”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感悟,他更清楚地懂得,要想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就必须爱生如子,把学生放在心上。曲建武说,他每天都期盼着黎明的来临,因为他又可以见到那些可爱的学生了。

曲建武本来在大连市中心的万科小区有套住房,因距离学校比较远,为学生服务不方便,他便没在那里住。他每月花2700元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冬天寒冷、夏天炎热。曲建武说,距离学生近一点,就能随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学生睡得安稳,他也睡得踏实。

曲建武总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总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甚至精神上的困难困惑,尤其是对待少数民族学生,他投入的精力明显要多一些。

在曲建武带的学生中,有一名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学生阿布都。4年里,曲建武给阿布都过了4次古尔邦节。每次过节,他都准备好几样水果,寓意着民族大团结。他还会说:“去,阿布都,把所有新疆学生都找来,我请大家吃顿饭。”新疆学生土尔逊不是曲建武直接带的学生,也正因为如此,土尔逊觉得自己更像他的孩子。每当土尔逊和其他新疆学生因不能回家过节而格外思念亲人的时候,他们都会收到曲建武发来的很长很长的短信,心里一下子变得暖暖的。他们知道,无论曲老师在哪里,无论他在忙什么,都不会忘记他们的节日。土尔逊觉得,曲老师就像一个永远不知道累的父亲一样,一直陪伴在他们左右。

有一个叫其美曲珍的藏族姑娘,刚入校时很不适应。面对这样一个心事重重又迷茫无措的少数民族孩子,曲建武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曲建武怕她学习跟不上,给她买了平板电脑,看到她穿得破破烂烂的,就给她买衣服,到北京出差回来,曲建武还专门给她买了一只烤鸭。其美曲珍要毕业的时候,曲建武考虑到以后她再到辽宁就不方便了,在去丹东讲学的时候还特意带上她和她的同学一同游览了丹东,把讲课费花在了她们身上。后来,其美曲珍不仅成绩跃居专业第二,而且成了入党积极分子。她立下了回西藏当辅导员的志愿,表示回去要好好工作,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得知其美曲珍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曲建武写给其美曲珍一段话:“成为党员是一种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宗旨。你立下回家就业的志向,老师很赞同。那里养育了你,你应当知恩图报,把自己的发展和西藏的繁荣结合起来。”

曲建武常说,人的心就那么大,要腾出点地方装一装别人。中秋节,他会给每个学生准备葡萄和月饼;端午节,他会为每个学生准备鸡蛋和粽子;入冬的时候,他会为每个学生买一箱水果;外出讲学,他总会买一批当地的特产邮寄给学生再返程……参加工作以来,曲建武资助了多少学生、花了多少钱,谁也说不清。

在曲建武资助过的困难家庭大学生中,有不少孤儿。2008年,吴洋认识了曲建武,从那以后的10年里,虽然父母不在了,但吴洋和妹妹却从未缺少过关爱。曲建武不仅给姐妹俩经济上的帮助,更给她们精神上的鼓舞,教她们坚强、自信、乐观。在吴洋的婚礼上,是曲建武以“父亲”的身份将她交到了新郎手中。现在,吴洋已成为沈阳工程学院的一名辅导员。正是因为曲建武的影响,她才选择了这个职业。她说:“我也想像曲老师一样,帮助更多的学生。”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曲建武的付出也得到学生的回报。大连一下雪,曲建武的手机上就会收到“老师注意保暖”“注意路滑”这样的信息;父亲节的时候,学生们对他说“您就是我们的父亲”……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曲建武就感到生命充实而有意义。

曲建武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现在站到了离中国梦实现最近的地方,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学生培养好,为中国梦的实现竭尽全力。”

追求质效,他夙夜探寻教育规律

曲建武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疲劳,可是曲建武就像一个永远不知疲倦的人,时刻充满着能量!

曲建武说,思想教育不能凭空来想,只有把握其规律性才能增强其针对性,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多年来,他总是带着问题来思考工作,不断求实创新。在辽宁师范大学任党委副书记的时候,他首创了“新老生同寝”的管理办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在任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的时候,他具体负责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考察工作、大学生网络建设工作等先后得到时任中央领导的批示,对全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影响和推动。

与此同时,对做好在许多人心目中并不起眼的辅导员工作,曲建武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新生一入学,曲建武就会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一个电子档案,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大学梦想和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以便谈话时增强针对性。他告诉学生们:“我将伴随和见证你们的成长,我们一道前行。”他在第一时间里给学生作“大学·大学生·人生”“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是无法选择的,人生的价值是可以创造的”“处理好情感问题”等报告。这些报告及时地回答了学生们怎样认识大学、在大学里怎样发展自己、怎样坚定人生理想、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处理好情感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每次讲新课,曲建武都要做一份问卷调查,请学生谈一谈对大学的理解,当前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授课中才能有的放矢。

每学期伊始,曲建武都要深入寝室、教室,或者在办公室,与每个学生谈一次话。他利用手机开设了“大学生与历史上的今天”栏目,将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评述后发给学生。像“五四青年节”“国庆节”这样的重要日子,他都要给学生发微信,以示纪念。他还将参观过的一些名人故居通过手机介绍给学生们。这些文字,凝结了曲建武数不清的心血。学生们发自内心地说:“老师您真给力!”

曲建武说过:“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人,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常常说我‘给力’,我想,给的应该不只是物质力,更应该是思想力。”以各类节日为契机,曲建武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情怀渗透到与学生的交流当中。

元宵节的时候,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教育学生:“元宵,代表着圆圆满满、甜甜蜜蜜。在你们享受欢乐的时候,一定也要有感恩之心,感谢伟大的祖国给你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让你们的青春在伟大的事业中闪光,把你们的小家融入到祖国这个大家,那你们的日子就会过得有滋有味。”

遇到西方的节日,他给学生写下了这样的话语:“每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文化来支撑。我们要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文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对西方文化,我们可以微笑,可以握手,也可以拥抱,但是绝不能躺在人家的怀抱里,这样就会失去自主性。千万不要忘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要往哪里去。”

为了与学生更好地交流互动,他开通了微信。曲建武说:“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长期坚持才能潜移默化。”近4年来,他给学生发了200多万字的微信短信,字里行间,饱含着他的心血和热忱。

曲建武一直在边施教边创新中总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建立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紧紧抓住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以学科为依托、从辅导员工作特点出发,有效解决了辅导员职称评聘这个制约辅导员发展的瓶颈问题。他在辽宁省首建了全国辅导员博士培养基地、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到红色景区考察、为实现政治教育工作者单设研究课题、开展“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这些做法都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由于思想超前、做法领先,2009年,国家召开全国高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辽宁省是唯一在会上介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经验的省份。

在曲建武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太重要了,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握规律,与时代同频共振。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元文化、各种思潮和信息扑面而来,影响无处不在。曲建武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及时澄清学生们头脑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在讲授“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时,他结合钓鱼岛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教育,要求大学生自觉做到“四个自信”;在讲授“理想与信念”专题时,他告诉大学生一定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正确辨析西方国家所谓的“普世价值”;在讲授“实现人生价值”专题时,他告诉大学生要处理好个人情感、职业选择问题,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奉献社会统一起来。

在探寻教育的规律上,曲建武展现的是“5+2”和“白+黑”的拼搏状态。

为了使理论课教学生动、形象,每堂课开始之前,他总是认真备课,经常准备到深夜。虽然快60岁了,但是他乐于学习和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理论课教学。他走访过国内很多大学,每所大学都潜藏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他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梳理,编辑到课件里,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鲜活知识,使之入脑入心,内化为大学生们的人生信念。

曲建武在他刚参加工作时用的手册上写过这样两句话—— 一句是马克思的:如果人只是为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一句是邓小平的: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曲建武把这样的精神追求贯穿在了职业生涯中。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理论课教师,曲建武理想信念坚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党的创新理论,成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引路人。

曲建武不离不弃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岗位上奔波了36年。他无怨无悔、乐此不疲。他带了四年的学生已圆满毕业、陆续离开了,他的心愿已经得到了满足,按说他可以歇息一下了。可是曲建武仍然在路上,他在业余时间建立了“仍然在路上”公众号,粉丝13000多人。他坚持每天都在公众号上发原创文章,不断交流着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思考、对大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再教育,至今已有60余万字。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道路上,曲建武激情澎湃,向着更深远的目标不断努力着。他一定会做得更好,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吴江涛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