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海大 > 正文

【大连日报】将来“海碰子”也许会成为消失的职业

作者: 来源: 添加时间:2018-09-10 10:29:03阅读次数:


本报记者李小华

“抓到海参啦,还有海胆……”在第二届水下机器人目标抓取大赛决赛首日,在规定的30分钟海下抓取时间里,水下机器人的表现让参赛选手兴奋不已。

9月4日,獐子岛海洋牧场迎来第二届水下机器人目标抓取大赛决赛的15支参赛队员,以及与人工智能、水下机器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13时29分,随着北京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联队的机器人入海,2018·水下机器人目标抓取大赛决赛正式拉开帷幕。根据赛事抽签结果,北京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联队、北航自动化所联队、大连海事大学海大大队、哈尔滨工程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联队、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RobCutt队参加首日的定点抓取决赛。

决赛首日率先采捕到海参的是北航自动化所联队,领队文力教授表示,他们的想法就是让机器人能够快速运用在真实海洋环境并与产业相结合,更好地检验水下机器人的有效性。根据去年的比赛经验,他们实施了新的设计,主要是改进了机器人柔性采臂,改进了机器人在水下的运动速度、效率和劲度以及扩大了运动和搜寻范围,更好地实现与抓取筐的默契配合。

尽管收获不一,但参赛队员在收获着希望、在真实的海洋环境下,对水下机器人的研发有了更加清晰的感知。参赛的大连海事大学博士生王岩认为,平常在实验室搞科研,环境是理想的,而在像獐子岛海域这样的真实海洋里,有洋流、水下不同位置的海流速度也不同。通过参加这样的赛事,对于以后的研究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獐子岛海洋牧场盛产扇贝、海参、鲍鱼、海胆、珍蚝等海珍品,獐子岛集团在生产中,主要依靠潜水员或拖网采捕海里的产品。为了促进我国水下敏捷机器人目标抓取事业的研究,获胜队伍除了获得奖金外,獐子岛集团承诺如果单一水下机器人综合采捕效率能够超过潜水员的,公司将提供500万元的创新奖金;如果集群水下机器人综合采捕效率能够超过拖网船的,公司将提供1000万元的创新奖金。利用人工智能和先进机器人技术替代人工,实现水下海珍品的精准捕捞,对于保护海底生态环境、保护潜水员身体、提高生产效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獐子岛集团董事长吴厚刚表示,集团希望并愿意同相关领域研究机构和专家一起努力,共同开辟近海水下自然与养殖生物机器捕捞的新时代。

2017年4月,大连理工大学与獐子岛集团成立水下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围绕水下机器人等海洋装备自动化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并就企业技术需求、技术难题、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表明了企业通过产学研协同改进传统作业方式的迫切需求。2017年的獐子岛“大雪”采捕时节,联合实验室的机器人就参与了獐子岛海参的“冬捕”,围绕真实近海环境下机器人在环境感知、水下观测等环节进行实践,一个个野生海参通过水下机器人采捕上岸。

长期以来,海参等海底海产品特别是海珍品的采捕主要依靠“海碰子”潜水捕捞,效率相对要低并且具有很大的风险性。随着智能水下机器人的发展进步,海参的采捕以后可能真没有“海碰子”们的事了。

■延伸阅读

水下机器人可以

应用在哪些领域?

水下机器人也称无人遥控潜水器,是一种工作于水下的极限作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互联网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水下机器人行业的突飞猛进,水下机器人由最开始的军工市场向民用及大众娱乐消费市场拓展,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海洋探索、渔业养殖、休闲垂钓、运动潜水、游艇娱乐、创客教育等。

这些水下机器人

你见过吗?

水下机器人也称无人遥控潜水器,是一种工作于水下的极限作业机器人。由于水下环境恶劣危险,人的潜水深度有限,所以水下机器人成为开发海洋的重要工具。水下机器人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十八般武艺”?一起来看看吧。

“可变形”的水下机器人

美国一家公司研发了一型名为Aquanaut的“可变形”水下潜艇,可在潜艇与人形机器人模式间自由转换。这种新型潜艇摆脱了对母舰和操作人员的需要,同时又具有强大的态势感知和修改任务的能力。

水下步行机器人

一种有助于探险家和科学家进行探索的新工具——巨型机器蟹。制造者们称它是世界上最大且潜水最深的水下步行机器人。CrabsterCR200水下探测器重635公斤,被设计用来像真甲壳纲动物一样在海底移动,通过复杂技术稳定自身。由于这个机器人的尺寸和体重,它可能代替水肺潜水员,在强大的水下暗流中执行任务。它可用6条腿稳定身体,在强大水流中低下“头”,翘起“臀”,迎着水流前进。这个机器蟹配有11部相机,其中包括通过反射声波在浑浊海水中识别方向的声学相机。

智能追踪水下无人机

2018亚洲消费电子展上,来自上海的约肯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带来了最新产品——BW Space智能追踪水下无人机,打破了水下探索是专业潜水员的特权,普通人也能体验探索水下世界的乐趣。BW Space具备的拍摄技术、下潜深度以及续航能力,让其可广泛运用在水下摄影、水下探索、潜水娱乐、海底勘测、考古、科研教学、安全搜救、海洋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海底采矿机器人

总部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鹦鹉螺(Nau-ti1us)矿业公司与一家深海挖掘机专业公司合作,制造了3种遥控机器:海底挖掘机、深海机器人和真空抽吸机,它们将协同作业,从海底采集矿石,粉碎成适当大小的颗粒运送到地面。

无人无缆潜水器

“潜龙三号”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无人无缆潜水器。在深海复杂地形进行资源环境勘查时,“潜龙三号”具备微地貌成图、温盐深探测、甲烷探测、浊度探测、氧化还原电位探测等功能。

水下搜索机器人

“蝠鲼机器人”,它大约有35厘米长63厘米宽,重量约为680克。它的每一个胸鳍都有一个电动马达提供动力,借助这对柔软的胸鳍它能够畅游长达10个小时。这种机器人能够用于执行搜索和营救工作,而且也能够进行水下调查和检测,比如环境组织正在进行的那些水下调研。

可探测核反应堆的 水下机器人

2017年,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使用一款名叫“迷你翻车鱼”(Little Sunfish)的水下机器人,调查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反应堆安全壳内聚积的核污水情况,旨在找出熔落的废弃核燃料的具体位置和形状,为核废料取出方案收集信息。这款机器人由东芝公司与国际核退役研究所(IRID)共同研发,长30厘米,直径约13厘米,主要依靠后部螺旋桨在水中行进,前后均配有摄像头和LED灯,并配备有剂量计辐射探测器收集数据。

水下蛇形机器人

挪威研发了一款水下蛇形机器人Eelume,用于对水下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如海底管道和石油钻井平台等等。Eelume可以永久安装在水底中参与任务,这在未来可以减少大型船只的使用,从而节省成本。

编辑:吴江涛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