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朋友圈一则名为《坚守与信仰,海大救捞人见证世界救捞奇迹!》的帖子引起记者关注,帖子展现了在韩国客轮“世越号”295人遇难,3000余艘次作业船舶,2170人次施工人员,水下作业超过1.3万个小时,整整三年的打捞工程中,多位大连海事大学毕业生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坚守着救捞人的信仰,让人不禁为“海大救捞人”的专业水准与敬业精神所深深打动。记者立刻连线了海事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杨耐寒老师,她向记者证实了承担韩国“世越号”沉船打捞任务的上海打捞局中,确有多名来自海事大学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参与了救援行动,4月13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要闻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刊登了《韩国“世越号”沉船打捞难度罕见 中国创下世界救捞史奇迹》一文,整个学校的学生备受激励,为他们骄傲。
记者还了解到,参与救援行动的毕业生李卫、张晨晨等人在结束救援后续工作后,将于近期回到母校,分享自己参与“世越号”打捞的宝贵经历,以身处全国救助与打捞行业不同岗位上的切身感悟,为学弟们带来一次课堂外的专业课。记者初昱含坚守与信仰
海大救捞人见证世界救捞奇迹
2014年4月16日,载有476人的韩国客轮“世越号”在全罗南道珍岛郡屏风岛以北海域沉没,船上172人获救,295人遇难,9人下落不明。2017年4月11日,“世越号”沉船船体整体成功“着陆”,标志着“世越”号打捞工程画上了句点。整整三年的时间里,40多米海底,近600个日日夜夜,3000余艘次作业船舶,2170人次施工人员,水下作业超过1.3万个小时……这些数据的背后,长145米的韩国“世越号”沉船打捞的难度不言而喻,工程时间之长、任务之艰巨创造了世界之最。打捞的成功,让世界人民为之欢欣,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救捞人”力量。而承担此次打捞任务的上海打捞局中,就有多名来自海大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的毕业生。
每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2015年7月,在全球19家实力最强的打捞公司共同参与的国际商业竞标中,上海打捞局以整体实力和人性化打捞方案中标,并于同年8月12日赴韩实施打捞任务。海事大学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毕业生李卫,作为第一批随船前往“世越号”现场的作业人员,几乎全程参与了打捞的整个过程,具体承担着潜水减压等支持工作。据了解,潜水之后气压比较高,需要把多余的氮排出去,而潜水减压则是根据潜水员状况、水下劳动强度、水流、水温等等很多因素进行,一旦减压不当,会导致潜水员得减压疾病。面对如此大的工作压力,李卫却表示:“相对于水下作业的潜水员来说,我们的工作已经相对轻松了,因为他们在漆黑一片的海底,无论是工作强度还是心理承受压力都很大。”实际上水下作业的潜水员一般都至少具有五六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对于2015年毕业的李卫来说,刚走出校园就投入到“世越号”的打捞之中,实属不易。
作为工程师的张晨晨,同样也是海事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主要负责打捞的方案设计、组织协调、任务记录与分析、资料收集与汇报等工作。鉴于沉船海域天气状况不定,在潮汐落差较小时,打捞作业常通宵达旦进行,他曾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打捞工作环境艰苦,体力耗费大,对每一个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打捞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长时间的作业有时也难免疲劳,最多的时候会有26条船同时作业,加之需要配合行动的涉及潜水、甲板、驾驶等多个工种,这就很考验你作为一名工程师的组织协调能力。”张晨晨说,“虽然困难有很多,但每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2017年3月25日,船体被成功整体起浮,“世越号”沉没近三年后重见天日。“世越号”打捞的成功出水,在世界打捞史上创造了奇迹,体现了中国救捞的实力。“虽然过程中失败是常有的,但我们一直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要尽早让‘世越号’起来”,如今的李卫回忆起2015年的中秋节还记忆犹新:“那次船靠岸的时候,我远远地就看到了遇难者家属,他们含着泪不停地在向我们鞠躬,我看到之后能感受到作为父母希望孩子回来的那种迫切的心情,我心里面感觉酸酸的,有种想哭的冲动。”
在每天高强度的工作中,李卫说海大的学长们给予了自己很大的帮助:“我们轮机学院的学长贾琦和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的学长易国栋都在潜水一线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大家常常相互鼓劲加油,我们有什么不懂的也请教他们。”在远离家人和朋友的遥远海域上,来自校友之间的依靠与鼓励,化为他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相互温暖。
在“马航MH370”搜寻和“东方之星”救援中都有他们的身影这群可敬可爱的海大人,大都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该专业自2009年招生,拥有目前全国唯一一个救助与打捞工程本科专业和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也是被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和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中,有的已成长为救捞系统的骨干和标兵,在“马航MH370”搜寻和“东方之星”救援中都有他们的身影。而这些优秀毕业生的背后,是专业教师们对于学科发展和专业培养的点滴心血。
据了解,在实习期间,学校会安排学生们在救捞系统的基地进行锻炼,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目前,北海救助局旅顺救助基地、大连飞行基地已预留出我们专业学生的实践课堂,下一步,我们想把实践课堂搬到企业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加深他们对装备的了解。”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弓永军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海事大学还注重创造学生们与行业企业接触的机会,资助他们参加行业协会和学会等相关会议,并派研究生到救援现场学习。刘伟是该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去年8月他便前往“世越号”打捞现场学习,同时也承担起项目组的部分工作。目前刘伟正在做“沉船打捞集成系统”课题研究,而那一段宝贵的经历,让他有了更多的思考,“在观察和参与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哪些技术需要加强,打捞集成系统中还有哪些要素没考虑到,这些反过来都有助于我的课题研究,便于让系统更加完善,更符合实际打捞需要。”
现在的李卫回忆起在海大学习的日子,专业老师们对工作兢兢业业的样子时常浮现在脑海,“一直特别感谢老师们的教导和坚持,有了他们才让这个专业得以壮大,到现在我还记得上学的时候去机电楼,常看到老师们工作到很晚才离开。”扎实的技能,谦逊的态度,感恩的情怀,我们从这些海大毕业生的身上不难发现学校带给他们的烙印,也相信这些优秀的品质将会伴随他们在今后工作和学习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文/杨耐寒
相关链接:http://szb.dlxww.com/xsb/html/2017-04/15/content_135386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