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海大 > 正文

【中国交通报】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带给孩子们希望之光

作者: 来源: 添加时间:2019-04-11 14:21:08阅读次数:

有人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翻开这本书,有一群人会洋溢着骄傲,因为他们用20年的时间,接续奉献青春,共同谱写了一曲青春赞歌。书上浸透着汗水和梦想,书写着奋斗和希望。

他们就是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1999年加入研究生支教项目以来,大连海事大学共招募并派遣175名优秀学子赴青海、四川、西藏、云南4省区6县13校支教扶贫、学习实践,用一场“爱的接力”,把海风吹进偏远地区,让阳光照进幼小心灵,给当地种下希望的种子。

“为了理想,绽放光芒,梦想的力量不可估量;清波碧浪,有你们在我身旁,靠着臂膀,燃烧着自己的光亮。”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歌《与你同在》中的歌词,是海大青年20年如一日,扎根西部教书育人、爱心接力扶贫帮困的真实写照。

一批批海大学子正接续奋斗,用青春和汗水践行海大支教精神,用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爱国奉献中,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收到爱心图书的孩子们喜笑颜开。

01

爱的接力 做孩子们的“眼睛”

2000年秋,青海化隆回族女子中学迎来一位年轻女教师,让这所学校从初一到高二共282名学生感到高兴:她们又来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教师,就是大连海事大学1999级研究生潘晓丹。她主动申请,作为全国首位、也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位以在读研究生身份参加该项目的志愿者赴青海省化隆县支教,拉开了海大学子爱心接力的序幕。

薪火相传的研究生支教工作,成为大连海事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生动实践,也成为大连海事大学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方式。

20年白驹过隙。2018年8月初,大连海事大学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队长张成和4名队员,带着对雪域高原的无限向往来到西藏,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踏上这片土地,面对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孩子们的‘眼睛’,带领他们看到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张成说。

与此同时,其他3支支教队伍也怀着“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的思想,从平原到高原,横跨祖国东西,奔赴青海、云南、四川,走上三尺讲台,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面对不同的语言、民族、饮食、气候,支教团成员们克服重重困难,进入了新的角色。

支教是一件严肃而艰苦的工作。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负责人熊婧贻介绍,为了给孩子们带去高质量的教学,学校选拔志愿者过程非常严格,既注重政治素质,还要让成员们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和生活技能培训,派遣他们在大连海事大学附属学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跟班教学实习,来提升教学技能。每届培训累计400余学时,确保了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顺利开展。

支教地区教师流动较大,哪里缺教师,支教团成员就前往哪里。他们会负责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等几乎所有课程,年级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人均每周上20节课。他们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和兴趣学习。在这群“大哥哥、大姐姐老师”的帮助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学习成绩大幅提升。

“支教团成员真正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西藏自治区桑日县中学校长罗列称他们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20年里,大连海事大学共招募派遣175名优秀学子赴青海、四川、西藏、云南四地的学校,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了爱与希望,累计服务学生超过1.5万人次,募集捐赠爱心物资超过560万元。这支队伍在支教地被誉为“学识好、团队好、成绩好、口碑好”的“四好”团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等各类团体和个人荣誉112人次。

支教团成员在为学生上课。

02

笑暖童心 播撒青春的希望

“受到资助的孩子们在寒冬穿上崭新的棉衣,嘴角泛起害羞的笑容……这些是对我们志愿工作的肯定。数百件的棉衣、文具用品和体育用品,我无法准确地衡量它们的价值,但我知道它们都凝聚着爱的力量。”支教团成员日记中的这段话,记叙了伴随支教活动的捐资助学故事。

捐资助学活动是支教团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扶贫开发的集中体现。通过建立服务学校贫困生档案,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资助平台,支教团建立了“贫困生信息采集—网上信息发布—联络洽谈—物资接收—物资发放—信息反馈”的工作机制,保证工作公开化、透明化。

第5届支教团成员杨健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之余,还担负起青海省财政系统电脑网络知识普及工作,并为各个部门搭建局域网、建立网站,推动当地电子政务进程。通过进行电脑、网络维护,为同仁县多个部门节省办公开支数万元。

第10届支教团团长李康在支教结束后,一直深深热爱着曾经奋斗过的那片热土,毅然辞去待遇良好的工作返回青海,成立了同仁县志愿者协会和同仁县公益协会,建立七彩小屋、“新希望”培训学校和“好孩子”微信平台,继续在这块热土上播撒青春的梦想与希望。他把东西部的资源整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达到双赢、可持续的效果,并将此公益模式归结为“西部1+1”模式。

在李康的带动下,大连高校学生到青海支教的队伍渐渐壮大起来。他们的公益活动得到了同仁县老乡们的赞许,公益成为同仁县的新时尚。每到假期,都会有家长将孩子交给李康,让他带着一起参与公益活动。

“要做有意义的事,这样活得才更有意义。”李康说,自己在同仁支教、做公益虽然微不足道,但改变着当地的孩子。多年来,支教团通过“西部1+1”项目平台争取到的援助资金及各类物资累计超过517万元,支教团的足迹遍布同仁县97%的村落,获得资金资助的贫困学生超过750人次,获得物资资助的学生已有上万人次。该项目获得第一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2012年,支教团发起设立爱心资助平台“笑暖童心”,通过社会募集的方式设立爱心图书馆和爱心奖助学金。仅在2015年,该项目就为西藏自治区桑日县中小学生累计捐赠物资19.6万元,并与大连海事大学附属学校学生建立友谊关系,促进爱心情感交流,互通书信230余封,创新开展情感资助新模式。该项目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支教团还与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不同程度的合作资助关系,推动“海蓝梦”奖助学金计划等资助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一届又一届的志愿者在祖国西部为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这里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缺少家长在学业知识上辅导的条件,更缺乏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支教团深知,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为了实现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团聚的新年愿望,四川服务队通过与东坝小学沟通,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新年视频通话,帮助留守儿童实现与远方父母“亲情对话”的愿望。

20年来,支教团在做好教育教学的同时,在扶贫帮困、思想解困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努力解决支教地学生经济困难问题,将助力精准扶贫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海大支教团已经成为学校开展教育扶贫、服务西部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10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李康(中)辞去待遇良好的工作,回到青海继续公益事业。

03

思想引领 点燃希望的火种

“支教团给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奋斗的种子,一颗对未来有更多憧憬的种子。”云南省团委学校部副部长、永仁县副县长王颢茗说,在支教团的影响下,很多孩子产生了对海洋的向往,暗暗许下了考入大连海事大学的愿望,希望有一天为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年来,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用一届届志愿者的青春,点燃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希望的火种。红蓝文化教育、经典诵读、“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教授知识之外,他们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思想引领。他们还把大连海事大学特有的情商教育带到了西部,通过“海事杯”足球联赛、节日文艺汇演、手工制作、实践创新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商养成。

马峥嵘是青海省的一名公务员。十几年前,他是青海省同仁县第一完全小学的学生,在支教团的帮助下,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些可爱的老师们,让我们了解了世界的丰富多彩,产生了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马峥嵘回忆道,“当时很多同学并不了解大连海事大学,但都有报考这所学校的愿望。我至今依然清楚记得那些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少年眼中的光芒。”

与马峥嵘一样,因为支教团的到来改变人生轨迹的学生还有很多。“若能用一年的时间,用一颗赤诚之心,与支教团队友们携手并进,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西部孩子们的成长。当他们梦想实现的那一刻,作为曾经教过他们的老师,我会无比激动与自豪。”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四川服务队的张德利说。

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对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评价,成为20年支教工作的写照——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牢牢把握支教扶贫、实践育人、弘扬志愿精神的工作主线,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成效显著。

当地小学校长向支教团成员献哈达。

04

扬帆未来 支教团终成榜样

以20周年为新的起点,大连海事大学更多的优秀学子踏上支援祖国西部建设的新征程。

2018年8月初,大连海事大学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开始了他们的支教生涯。当年8月27日至9月20日,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孙玉清率队赴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地,调研学校研究生支教工作,勉励支教团成员发扬艰苦奋斗和海大支教精神,把支教工作放在党脱贫攻坚战的大局中加以谋划,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学校还组织开展了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原创并发布了支教团团歌《与你同在》、策划出版支教工作书籍《力行》等,并成立了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室。学校还将设立系列研究课题,专题研究支教工作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育人工作中去。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积极引领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使支教团的影响覆盖到全校青年,形成关注西部、情系人民、心系基层的良好导向。

“支教团的学长学姐们无私奉献自己青春的热情和知识的力量,带领祖国西部的学生‘知’大千世界,为孩子们‘行’至更远方打下基础。他们紧扣精准扶贫时代要求,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大连海事大学学生李晓雨的话道出了众多海大学子的心声。

大连海事大学以研究生支教团为先锋模范,呼吁广大青年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嘱托,树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人生理想。

同时,大连海事大学把半军事管理作为作风与素质养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载体,把指引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行动指南,把发挥“时代楷模”曲建武的榜样引领作用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抓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大连海事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服务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海大智慧和海大力量。”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郑少南表示。

西望青川山海阔,藏文于教爱无疆。

南生彩云江河丽,授知从心情四方。

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175名成员经过20年的爱心接力、薪火相传,通过深入实施扬帆计划、筑梦计划、深蓝计划、启航计划,将志愿服务精神转化为勇于担当的信念、敢于吃苦的勇气和奉献青春的力量,捐资助学、扶危济困,不断提高支教扶贫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志愿者精神,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指导学生参加机器人比赛。

短评

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支教承载着贫困地区通过教育扶贫的殷切希望。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幸运,在于让个人成长与国家进步交相辉映。以青春之我,奉献一方热土。

自1999年加入研究生支教项目以来,研究生支教团的支教地、每届支教人数在不断增加,正是这一代代的青春接力,让知识的种子在贫困地区开花结果。

因为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支教团20年爱心传递,充分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薪火相传、扶贫帮困,为学校参与西部地区建设、履行服务社会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西部地区教育质量、促进支教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助力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因为那一份份教书育人的责任,支教团20年砥砺奋进,奔赴在教学第一线,在祖国西部接续奋进,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西部地区扶贫开发贡献了海大智慧和海大力量。支教团175名成员用20年的坚守,诠释了志愿者精神。

激扬青春梦想,温暖教育希望。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更多海大学子将接续努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勇担使命,在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中传承和弘扬支教精神,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作者:记者 栾玉博 特约记者 隋雪梅 吴江涛

图片由 大连海事大学 提供

编辑:吴江涛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