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耐寒 本报记者 杨莉
今年暑假,大连海事大学赴西藏支教团志愿者刘洹均、赵泰儀、申璐璐、刘洋、刘硕松、王雪6名同学,带着对雪域高原的无限眷恋,告别西藏,结束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自2000年起,大连海大开始组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16年四季轮回的时光里,103名支教团成员志愿奉献、教书育人、济困扶贫、投身高原,用默默的付出和不变的信念,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了爱与希望。
今年1月,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在给该校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的回信中,肯定了同学们扎根西部、甘于奉献的信念和决心,勉励大家勇担使命,弘扬支教精神,在汲取基层营养、向人民群众学习中成长成才。
雪域高原 在孩子们心中播种希望
2015年,大连海大在原先青海省同仁县、四川省南部县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地的基础上,新增西藏自治区桑日县服务地,刘洹均等6名支教团成员分别服务于山南桑日县中学和桑日镇小学,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
自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开始,面对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和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支教团成员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孩子们的“眼睛”,带领他们看到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
桑日县中学八年四班学生拉巴扎西性格内向,曾辍过学,对学习没有信心。赵泰儀作为物理老师,对他格外上心,经常找当地有经验的教师讨论教课方法,利用课余时间为他补课,还经常家访,向拉巴扎西的家长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物理成绩年级排名第一的拉巴扎西担任了班长。他说:“将来,我想成为一名像赵老师一样有责任心的人民教师。他对我来说不仅是好老师,更是好兄弟。”
由于这个地区专业教师流动较大,一般哪里缺教师,支教团成员就往哪里顶。去年教汉语文的申璐璐,目前承担着七年级3个班的英语课,每周18节课,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上学期期末考试,申璐璐和刘洋所教班级的相应科目成绩列普通班第一名,刘硕松和王雪在小学所教班级的课程平均分提高10分以上。
桑日县中学副校长罗列动情地说:“支教团成员真正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学生的成绩大幅提高,他们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无怨无悔 与贫困孩子共同成长
2000年,大连海大99级研究生潘晓丹主动申请,作为全国第一名、也是当时唯一一名以在读研究生身份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前往青海省化隆县开展支教工作,拉开了大连海大研究生西部支教工作的序幕。
16年来,大连海大共招募派遣103名毕业生赴青海、四川、西藏三地的10所学校支教扶贫、学习实践,将无私奉献的支教精神薪火相传。
第五届支教团成员杨健除了做好本职教学工作,还担负起青海省财政系统电脑网络知识普及工作,并为各个部门搭建局域网、建立网站,推动当地电子政务进程。通过进行电脑、网络维护,为同仁县多个部门节省办公开支数万元。
第十届支教团成员李康在支教结束后毅然辞去工作,返回青海,成立了同仁县志愿者协会和同仁公益协会,建立七彩小屋、“新希望”培训学校和“好孩子”微信平台,继续在这块热土上播洒青春的梦想与希望。
从2000年到2016年,大连海大研究生支教团在祖国西部砥砺心志、扎实工作、无私奉献、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和支教精神,展示了新时期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
研究生支教团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认可。支教团多次获得“青海省志愿者行动杰出志愿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支教团成员先后获得“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而这群拥有支教经历的大连海大人,如今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据悉,103名支教团成员中已有58人毕业,其中17人选择继续从事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