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海大 > 正文

【中国交通报】不忘初心 当“爱的教育家”

作者: 来源: 添加时间:2018-05-15 08:18:30阅读次数:

“一生不求名利收,惟愿学子各有为。”这是“2017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视频报告会上,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曲建武的颁奖词。

从辅导员到副厅长,再从副厅长到辅导员,兜兜转转了大半辈子,曲建武终又回到他最爱的学生身边。岁月在他的鬓发间添上微霜,但始终未能撼动他的初心,这是他的人生选择,也是他对幸福的理解。

三尺讲台上的他,是光,照亮学子的方向;家访途中的他,是梁,承载人生的希望。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30多年来,他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彰显了一名教师的崇高信仰,用自己的恪尽职守,谱写了一曲精彩的园丁赞歌。

三尺讲台 是开始也将是归宿

从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担任辽宁师范大学学生辅导员,到1998年担任学校党委副书记、2004年年底调任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后兼任省教育厅副厅长,曲建武的“台阶”越登越高,却也离他最牵挂的人越来越远。

2013年3月,曲建武作出了一个令很多人不太理解的决定——辞官返校,做回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辅导员。他的决定引来亲朋好友“好心相劝”。有人劝他说:你这是何必呢?许多人一生的追求不就是要拥有厅局长这样的光环吗?有人劝他慎重考虑:再有几年就退休了,没有了领导职务,一些待遇也就没有了。

辞职的决定并不是“冲动的念头”,而是酝酿已久。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论学习、对于党和人民培养的回报……这些必须回到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回到学生当中的理由,一直萦绕在曲建武心间。

“今年我56岁,正好可以带一届学生,再迟就来不及了!”曲建武回到教育一线的心情迫切,“青年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希望,无论我在什么位置上,想的都是回到学生当中,在辅导员的岗位上,画上人生的句号。”

2013年9月,一纸调令,曲建武来到大连海事大学。回到心心念念的校园,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2013级学生的辅导员。随后,他主动提出承担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我年龄不小了,现在的心情就像足球运动员,急着上场踢球,不然球赛就结束了。”参加工作30多年来,曲建武向组织提出了唯一要求:“不要行政职务,给我一根教鞭就可以了!”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怎能实现人生的幸福?在曲建武看来,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正是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最佳岗位。

教师——官员——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年轻生命的关怀,是曲建武从未忘却的初心。“只要我活着,就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底。”说话时,他眼里燃着火苗。

前进路上 他与学生同行

在大学里,做学问不难,难的是能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不难,难的是怎样将平淡的内容讲“活”;在生活中,与学生相处不难,难的是如何以人格影响学生树立坚定的信仰。

有人说:“您都是二级教授了,带硕士生、博士生多好,为什么要辛苦自己做本科生辅导员还代课?”在有些人心中不起眼的辅导员,在曲建武看来却很重要。“一个学生离开学校时,知识有欠缺还可以弥补,但灵魂朽掉了,就很难弥补。”曲建武坚信,青年来到大学时,教师首先应当在思想上、精神上引领他们成长,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三观”。

入学伊始,曲建武为刚接手的139名新生建立了电子档案,并让学生写下自己关于大学的梦想,他告诉学生:“我将伴随和见证你们的成长,我们一道前行。”

还没开课,曲建武便对所教学生做了一份调查问卷,请学生谈一谈当前最关心的问题,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关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他在课堂上有的放矢,也正因如此,曲建武的课堂从不点名却座无虚席。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多元文化、思潮和信息无处不在,如何迎接挑战,让传统课堂也能“有滋有味”,曲建武下足了功夫。他常常备课到深夜,为了迎合年轻学子的“口味”,他乐于利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他的课件里,总会及时出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析,将生活中的事情与教材知识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鲜活知识。他的课堂“活”了起来。

课堂外,曲建武还是个活跃的网民,他开通微信、微博与学生互动,以便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思想诉求、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他通过微信平台与大学生们建立了“大学生与历史上的今天”栏目,引领大学生了解历史,坚定立场。

我国的传统节日与外国的“洋”节日,也是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教育的途径。“我们要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文化,决不能躺在人家的怀抱里。千万不要忘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4年来,短信、微信中这样的话不下200万字。课堂内外,引领学子人生的方向,他一直在路上。

情之所至 心之交无处不在

曲建武喜欢称自己的学生为“小伙伴们”。每个学期开始,他都要深入寝室、教室,在办公室与每个“小伙伴”谈一次话。怕学生有事找他不方便,曲建武干脆和妻子在学校附近租下一套小居室。

曲建武是全国辅导员家访第一人。在上世纪80年代刚留校做辅导员时,他带了80个学生,其中50多个学生家里他都去过。来到大连海事大学后,曲建武利用外出开会、讲学等机会,尽量到学生家家访。4年里,曲建武家访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哪怕是山路崎岖,哪怕是日夜兼程。

在他的学生中,有一名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学生阿布都。4年里,曲建武给阿布都过了4次古尔邦节,每次他都准备好几样水果,寓意民族大团结,还让阿布都叫上其他新疆同学一起过节。一个名叫吐尔逊的学生坦言,自己虽然不是曲老师的学生,却像“曲爸爸”的孩子。“曲爸爸”爱生如子,总是随身带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每个学生的生日。无论他在学校还是出差在外,每个学生过生日时,都会收到他发来的祝福;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学生们还会收到曲老师送来的粽子、月饼等小礼物。

曲建武常说,做辅导员要有爱心。他告诉学生们:“无论生活中,还是学习上,只要有困难,就来找我。”他还说:“谁也不能饿着肚子来上课、饿着肚子要求进步。吃不上饭找我,有我吃的就有你们吃的。”

在曲建武的积极倡导下,他所带的年级建立了爱心基金,他拿出1万元作为基金启动经费,并且每年为爱心基金注入1万元,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勤俭精神。几年来,曲建武个人以及他多方筹集来的资金累计20多万元,全部用于资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面对他人的赞誉,他却总是说:“不是我有多少钱,而是我有多少情。”

在曲建武资助过的困难家庭大学生中,有不少是孤儿。如今,曲建武还资助着大连海事大学的10个孤儿学生。他承诺不管是否退休,都会管到底。

将教育的热血 洒向更广袤的土地

遇到曲建武,是大连海事大学学生的幸运;来到大连海事大学,也是曲建武的幸福。

曲建武曾说,看着每个学生成长,都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成长一样。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德”与“仁”是“曲建武式”教育的根基。教育风格可以百花齐放,但爱的主题永恒不变。

想要教育开花结果,除了需要“园丁”浇水施肥外,土壤也是决定因素之一。大连海事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所构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厚底蕴和优良传统,为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了温床。

独木不成林,无论是教育事业还是交通运输事业,都需要更多“曲建武式”的老师。不断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积极搭建平台,着力打造海大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上,大连海事大学一直在探索、创新,也正是在这样肥沃的土壤上,先后涌现出曲建武、贾凤姿两位全国先进典型人物。

曲建武的种种作为,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的人格魅力已成为高校辅导员的代名词,有学生已将辅导员作为人生理想。他那教育的热血也必将洒向更广袤的土地。

□短评

德育之花芳香四溢

“一个人只有把他的生命汇入到为整个人类进步的事业当中来,那他才会是永生的。”曾在十几年前患过癌症的曲建武对生命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将自己的生命汇入到教育事业当中,将爱播种在学生的心田,德育之花芳香四溢。

在大连海事大学的4年,说起来不长,但无论是作为辅导员还是思政课老师,曲建武的每一天都是在为学生付出。他坦言,许多个夜晚都难以入睡,因为他的脑里心里全是学生,生怕哪个孩子在青年时期最美好的时光里掉队。他的殚精竭虑、他的体贴入微,早已超过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责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仰,无论是荣誉等身,还是默默无闻,他都泰然处之;无论在充满鲜花和掌声的报告厅,还是在普通的教室讲台,他都因为能和学生们在一起而备感幸福。

作为一名大连海事大学的教师,曲建武还有一重身份——交通人。海运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和国际化,不同思想文化在校园交锋交融的同时,也考验着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如何将红色思想植入到蓝色基因中,是“曲建武式”教师们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

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上,“曲建武式”教师们扛起了德政教育的红旗,帮助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培育力量。

编辑:吴江涛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