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8日清晨6时30分,深蓝的南中国海微浪翻涌。海平线上,一抹充满朝气的血红穿过云层,蓄势待发。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大连海事大学教学实习船“育鲲”轮上缓缓升起,迎风飘扬。
轮机工程学院2014级学生孙伟政是当天的升旗手,他坦言“手握红旗那一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有一种想要不遗余力为祖国贡献力量的感觉”。1909年6月8日,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大连海事大学前身)正式扬帆起航,开始不遗余力地为中国海事事业传递薪火;109年后,“育鲲”轮承载着海大人乘风破浪的蓝色梦想,从“海上丝路·和谐之旅”中满载硕果归来。
移动国土上的蓝色课堂
船长吴卫兵把航海课堂搬到了驾驶台,课本上枯燥的一字一句在学生眼前激起朵朵浪花;
轰鸣的机舱内,轮机长张存有细心监控着每一个数据变化,确保“船舶心脏”平稳跳动;
每天4时到8时,大副李连博都会在驾驶台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8年来他在船上的时间超过60个月……
他们是大海之上的舵手和工程师,是航海和轮机领域专家,更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把教室搬到船上,把实验室转移到了海上,回忆起10年前设计“育鲲”轮的初衷,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刘正江说,“育鲲”轮设计建设之初就是要将其打造成老师教学和学生实习的重要基地、教师知识充电站和专业研究的科研平台,“现在看来,‘育鲲’轮的表现超出预期”。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轮机工程学院教授张跃文通过计算机远程监控系统,将“育鲲”轮运行数据实时传回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船舶动力装置远程监控实验室。他透露,大连海事大学正在打造智能化无人船舶,智能驾驶的第一步是实现远程控制,第二步才是无人运行。
学生党员李浩冉说,船舶全球化运行,不仅强化了专业学习,更提高了政治理论素养。“育鲲”轮政委马忠民介绍,船上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和党小组,船开到哪里,党课就上到哪里。6月7日,在赤道附近,刘正江以“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参与国际海事事务能力”为主题,为船上党员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海上党课。
“不能只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作为新时代的党员要了解世界、改造世界,进而引领世界!”在介绍了国际海事组织和中国在国际海事领域话语权现状后,刘正江提醒广大党员要在关键时刻代表国家发出中国声音,引领技术和规则的方向,“如果国家需要你们,你们要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船舶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刘涛听完党课之后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名党员,要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当中,立足自身,增强自我格局,拓宽国际视野。”
中印尼海事院校首开合作先河
驾驶台、机舱、文化走廊、教室、寝室……在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港口雅加达港参观完“育鲲”轮后,印尼高等航海学院学生Jogy兴奋地告诉记者:“太棒了,设施齐全,令人印象深刻,期望有机会去大连海事大学学习。”
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附近,因拥有17000多个岛屿和广阔的蓝色国土而被誉为“万岛之国”。早在明朝,郑和的船队就曾在此结下友谊硕果,至今当地仍保存有郑和雕像、郑和清真寺等遗迹。
数百年来,这条国人开启的海上丝绸之路续写着新华章。此次大连海事大学师生的到访,更是受到了当地师生以及政府的热烈欢迎与广泛关注。
在印尼高等航海学院报告厅,当地学生用中文演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表达对大连海事大学师生的尊重和欢迎。印尼高等航海学院校长Sahattua对两校合作充满期待,他希望进一步提升两校的教学质量,开拓师生国际视野,共同规划、共同进步,为全球航运与海事事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在泗水理工学院,师生参观了轮机实验室、造船实验室、内燃机和船舶振动实验室以及海上安全与防控实验室等特色实验室。航海技术专业大四学生张军说,尽管当天是假期,但是不少师生都坚守实验室,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泗水理工学院国际处处长Maria还特别介绍了学院的海外合作项目,热情邀请海大学子参加跨国实习。
泗水理工学院副校长K.Buda表示,希望两校未来可以开展师生交换、联合培养项目以及短期项目,进一步提升两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备忘录的框架下互通有无、合作共赢,共同助力世界航运业的发展。
访问期间,刘正江代表学校与两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他表示,未来双方将开展师生互访、联合培养项目、课程培训交流、跨国实习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这在两国海事院校间尚属首次。
拓宽国际视野服务“一带一路”
近日,在雅加达港,每天清晨时分,进出港货车就已经大排长龙。原来,恰逢开斋节前夕,当地人开启了“买买买”的节奏,极大地促进了消费市场。当地华人许容兴介绍:“这些货物一半以上来自中国。以手机为例,中国手机在印尼销量排前两名,商家还请来了印尼明星代言,充分体会到中国发展和中国制造对世界的贡献。”
Sahattua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印度尼西亚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教育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整合人力资源,为“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储备人才。
好机遇也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大连海事大学印尼校友会首任会长黄蓉告诉记者,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越来越多的海大校友来到印尼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运输物流服务。2014年,1977级驾驶专业校友杨健雄选择来印尼创业,短短几年间,其创办的公司旗下船舶规模已发展到13艘。现任PT.Jet Technology Commerce公司首席执行官的陈壮翰,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2010级国贸专业,其公司依托新型物流网络,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打造“一站式”电商物流产业链。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海洋国家,在海洋与海事方面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而相关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学间的合作。”在印度尼西亚交通部秘书长Agus看来,备忘录的签署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希望双方未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标准与规则的制定等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这不仅有利于两国海事教育,同时也将惠及两国经济社会发展”。
“这是一次检验学习成果的实习,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次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的访问活动。”刘正江表示,“大连海事大学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我们当仁不让要培养行业精英,但同时,我们的学生还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这是国家和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出访感言
“育鲲”轮船长吴卫兵
航海教育合作推向新高度
为期1个月的“海上丝路·和谐之旅”访问活动圆满结束了,作为“育鲲”轮船长,首先,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大连海大的影响力,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而在印尼访问期间,通过与当地高等航海院校的交流访问,我深深地感受到航海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我相信此次访问活动将把我国与印尼高等航海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希望今后能够更多地开展此类出访活动,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航海、海员、高等航海教育,并促进各国间高等航海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育鲲”轮轮机长张存有
为祖国培养优秀航海人才
为了完成此次出访任务,轮机部全体人员对所有轮机机器设备和系统做了精心的检修保养和准备工作。在出访过程中克服了由于气温和海水温度升高对设备产生的不利影响,为圆满完成出访任务做好动力保障。通过出访交流,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对航海教育的重视,这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好好为祖国培养优秀航海人才的决心。同时,在航行期间也参加了出访团内部讲座和座谈活动,特别是刘正江副校长所作的“桑吉”轮事故分析与人为因素讲座,为我们轮机部人员敲响了警钟,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积极地排查事故隐患,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作出应有贡献。
船舶电气工程学院教师郑凯
打开合作之窗共创美好未来
“育鲲”轮承载着“互联互通、互融互鉴、互利共赢、共同行动、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使命,行驶了6000余海里,对印度尼西亚进行了为期7天的访问。访问期间,我校船舶电气工程学院师生到访了印尼高等航海学院、泗水理工学院等地,参观了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教学实验设施,并同当地的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缔结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双方在智能船舶和船舶安全等领域的认识是一致的,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和合作前景,双方也非常期待能够在无人船舶、船舶电力系统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希望这样的国际交流能够不断持续下去,使我校教学科研事业同“育鲲”轮一样驰骋在大海之上。
航海学院学生辛博鹏
学到新知识收获新友谊
4个月的毕业实习转瞬即逝,从最初同学间的生疏到后来的默契合作,从开始时的新鲜感到逐步认识到船上工作的艰辛,在“育鲲”轮上,我们检验了学习成果、学到了新知识、收获了新友谊。教学大副老师激发了我的选题灵感,为接下来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二副老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带我重新绘制航线;大副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对我的文章仔细批改,使我的研究更加深入,在这里再次感谢所有老师和船员们对我的帮助。抵达雅加达时,当地学生奏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那一刻,我内心的自豪感无以言表,更让我意识到肩上的职责和使命。
本报记者袁晔文通讯员朱喜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