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里,大连海事大学共招募派遣157名优秀学子赴青海、四川、西藏、云南四地的学校,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了爱与希望。累计服务学生超过1.1万人次,募集捐赠爱心物资超过550万元。这支队伍在支教地被誉为“学识好、团队好、成绩好、口碑好”的“四好”团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等各类团体和个人荣誉96人次。
汇聚爱心 播种爱的希望
“这些衣物都是学校团委通过多种渠道募集资金采购的。今后,我们还将募集更多资金,让更多贫困学生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除了开展支教活动,研究生支教团一直致力于汇聚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帮助西部贫困学生。
捐资助学活动是支教团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扶贫开发的集中体现。通过建立服务学校贫困生档案,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资助平台,支教团建立了“贫困生信息采集—网上信息发布—联络洽谈—物资接收—物资发放—信息反馈”的工作机制,保证工作公开化、透明化。
第5届支教团成员杨健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之余,还担负起青海省财政系统电脑网络知识普及工作,并为各个部门搭建局域网、建立网站,推动当地电子政务进程。通过进行电脑、网络维护,为同仁县多个部门节省办公开支数万元。
第10届支教团团长李康在支教结束后,一直深深热爱着曾经奋斗过的那片热土,最后毅然辞去待遇良好的工作返回青海,成立了同仁县志愿者协会和同仁县公益协会,建立七彩小屋、“新希望”培训学校和“好孩子”微信平台,继续在这块热土上播撒青春的梦想与希望。他把东西部的资源整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达到双赢、可持续的效果,并将此公益模式归结为“西部1+1”模式。
在李康的带动下,大连高校学生到青海支教的队伍渐渐壮大起来。他们组织的公益活动得到了同仁县老乡们的赞许,也感染着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列中来。公益成为同仁县的新时尚。每到假期,都会有家长将孩子交给李康,让他带着一起参与公益活动。
“要做有意义的事,这样活得才更有意义。”李康说。他感到自己在同仁支教、做公益虽然微不足道,但改变着当地的孩子,很有价值。多年来,支教团通过“西部1+1”项目平台争取到的援助资金及各类物资累计超过517万元,支教团的足迹遍布同仁县97%的村落,获得资金资助的贫困学生超过750人次,获得物资资助的学生已有上万人次。该项目获得第一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笑暖童心”项目是支教团在2012年发起设立的爱心资助平台,通过社会募集的方式设立爱心图书馆和爱心奖助学金。仅在2015年,该项目就为西藏自治区桑日县中小学生累计捐赠物资19.6万元,并与大连海事大学附属学校学生建立友谊关系,促进爱心情感交流,互通书信230余封,创新开展情感资助新模式。该项目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支教团还与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不同程度的合作资助关系,推动“海蓝梦”奖助学金计划等资助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一届又一届的志愿者在祖国西部为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受到资助的孩子们在寒冬穿上崭新的棉衣,嘴角泛起害羞的笑容……这些是对我们志愿工作的肯定。数百件的棉衣、文具用品和体育用品,我无法准确地衡量它们的价值,但我知道它们都凝聚着爱的力量。作为青年志愿者,在奉献中体会快乐,并带着这种快乐去感染身边的人,我感觉很幸福。”参与捐资助学活动的支教团成员说。
支教团不仅仅关心孩子们物质上的需求,更注重他们情感上的交流,帮助更多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里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缺少家长在学业知识上辅导的条件,更缺乏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为了实现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团聚的新年愿望,四川服务队通过与东坝小学沟通,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新年视频通话,帮助留守儿童实现与远方父母“亲情对话”的愿望。
20年来,支教团在做好教育教学的同时,在扶贫帮困、思想解困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努力解决支教地学生经济困难问题,将助力精准扶贫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海大支教团已经成为学校开展教育扶贫、服务西部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筑梦西部 播撒奋斗的种子
“支教团成员带给孩子们的不单单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许多无形的收获。”云南省团委学校部副部长、永仁县副县长王颢茗说,“支教团给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奋斗的种子,一颗对未来有更多憧憬的种子。”在支教团成员的影响下,支教地的很多孩子因此产生了对海洋的向往,暗暗许下了考入大连海事大学的愿望,希望有一天为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年来,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用一届届志愿者的青春,点燃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希望的火种。除了加强对孩子们知识的提升,支教团成员们还注重思想引领。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第二课堂”载体。开展红蓝文化教育、经典诵读、“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项主题活动,积极在少年儿童中开展中国梦教育。他们还把大连海大特有的情商教育带到了西部,通过“海事杯”足球联赛、节日文艺汇演、手工制作、实践创新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商养成。
马峥嵘曾是青海省同仁县第一完全小学的学生,十几年前在支教团成员的帮助下,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如今是青海省的一名公务员。“这些可爱的支教老师,让我们了解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通过他们,我们对大学生的身份无比向往和憧憬。”马峥嵘回忆道,“当时很多同学并不了解大连海事大学,但都有想报考这所学校的愿望。我至今依然清楚记得那些才开始认识世界的少年眼中的光芒。”
像马峥嵘一样,因为支教团的到来改变了人生轨迹的学生还有很多。“尽管力量有限,时间也短。但若能用一年的时间,用一颗赤诚之心,与支教团队友们携手并进,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西部孩子们的成长。当他们梦想实现的那一刻,作为曾经教过他们的老师,我会无比激动与自豪。”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四川服务队的张德利说。
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对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评价,成为20年支教工作的写照——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牢牢把握支教扶贫、实践育人、弘扬志愿精神的工作主线,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成效显著。
扬帆未来 支教团仍在路上
以20周年为新的起点,大连海事大学更多的优秀学子正踏上支援祖国西部建设的征程。
今年8月初,大连海事大学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开始了他们的支教生涯。8月27日至9月20日,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孙玉清率队赴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地,调研学校研究生支教工作,勉励支教团成员发扬艰苦奋斗和海大支教精神,把支教工作放在党脱贫攻坚战的大局中加以谋划,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学校还组织开展了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原创并发布了支教团团歌《与你同在》、策划出版支教工作相关书籍等,并成立了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室。学校还将设立系列研究课题,专题研究支教工作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育人工作中去。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积极引领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使支教团的影响覆盖辐射到全校青年,形成关注西部、情系人民、心系基层的良好导向。
“支教团的学长学姐们无私奉献自己青春的热情和知识的力量,带领祖国西部的学生‘知’大千世界,为孩子们‘行’至更远方打下基础。他们紧扣精准扶贫时代要求,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大连海事大学学生李晓雨的话道出了众多海大学子的心声。
大连海事大学以研究生支教团为先锋模范,呼吁广大青年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嘱托,树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人生理想。
同时,大连海事大学把半军事管理作为作风与素质养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载体,把指引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行动指南,把发挥全国“时代楷模”曲建武的榜样引领作用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抓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大连海事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服务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海大智慧和海大力量。”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郑少南表示。
西望青川山海阔,藏文于教爱无疆。
南生彩云江河丽,授知从心情四方。
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157名成员经过20年的爱心接力、薪火相传,将志愿服务精神转化为勇于担当的信念、敢于吃苦的勇气和奉献青春的力量,捐资助学、扶危济困,不断提高支教扶贫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志愿者精神,把青春之花绽放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短评
用一年的时间,
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支教承载着贫困地区通过教育扶贫的殷切希望。自1999年加入研究生支教项目以来,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支教地、每届支教人数在不断增加,正是这一代代的教育接力,使知识的种子在贫困地区开花结果。
20年爱心传递,支教团充分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薪火相传、扶贫帮困,为学校参与西部地区建设、履行服务社会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西部地区教育质量、促进支教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助力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20年砥砺奋进,支教团奔赴在教学第一线,在祖国西部接续奋进,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西部地区扶贫开发贡献了海大智慧和海大力量。支教团157名成员用20年的坚守,诠释了志愿者精神。
激扬青春梦想,温暖教育希望。更多海大学子将接续努力,勇担使命,在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中传承和弘扬支教精神,在汲取基层营养、向人民群众学习中增长才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他们说
志愿者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努力工作是为了让接受服务的人不再需要他们,所以志愿者是一群很容易快乐起来的人,因为无论被需要或者不被需要,他们都会快乐。20年来,一直乐在其中。
——大连海事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潘晓丹
2008年至2009年的支教,毫不夸张地讲,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2012年,我辞去了待遇良好的工作,回到青海继续志愿者公益事业,之后我又到青海开拓分公司到现在。我依旧在青海,这一切都源于那份不舍情感,因为这里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大学毕业10年,有5年在青海,深深热爱这里的一切,至心,至深!
——大连海事大学第10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 李康
从“航海家的摇篮”到楚雄永仁县第一中学,从“学汇百川,德济四海”的校训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支教团云南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在教育教学、爱心扶贫、学校工作、实践育人、课程思政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分感谢大连海事大学,希望今后能派遣更多的志愿者来帮助我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云南永仁一中党总支书记 文友
正值青春年华的他们,能够牺牲一年的宝贵时间来到“世界第三极”,与我们一同为西藏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让我很是感动。他们在教学中力争上游,在生活中从不畏难,在教学思路上也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西藏桑日县中学汉语文教师 仓决
支教团老师的课堂非常有趣,会结合课堂内容编排小故事,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老师们总是面带笑容,耐心引导,还会为我们留下很多课余时间,让我们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四川省南部县东坝镇小学学生 陈军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