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海大 > 正文

【中国交通报】大连海大特色文化与强国梦想交相辉映

作者: 来源:《中国交通报》06-08 添加时间:2016-06-12 01:45:00阅读次数:


  (本报记者 杨莉 通讯员 文元全 隋雪梅 吕晓燕)大连海事大学在107年的办学历程中,充分发挥海事特色文化对学校办学定位、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统领,坚持“弘扬海大文化,建设文化海大”,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海大文化体系,为助力海运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实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大连海大文化体系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是源于学校百年发展史的传承,溯及每名海大人、每件海大事。“学汇百川,德济四海”的海大校训,集中体现了大连海大人大海般的胸怀、志向、责任和能力;“待生如子,爱校如家”生动描述了大连海大教职员工根植于心的工作作风;“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大连海大精神,激励着大连海大人践行“定如锚、谨如钟、勤如桨、拓如轮”的做人风范;“同舟共济、艰苦卓绝、科学航海、爱国为根”的大连海大传统,在大连海大人的血液里注入一组蓝色基因:“休戚相关、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团队精神、“力排万难、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超越精神、“崇尚科学、国际视野、现代航海”的科学精神、“热爱祖国、热爱海洋、勇于奉献”的民族精神代代传承。

一脉相承 坚持海事特色文化办校理念

  “兴船政,立吴淞之始基;办学堂,策百年之筹谋。斯为中国航海教育之铮铮响箭,亦是大连海事大学之涓涓始流。”正如《海大赋》中所描述,大连海事大学在民族饱受外辱、航权旁落、国运衰败之际的1909年萌发创办,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挽救航权,振兴国运”的历史使命,虽几经周折,历经磨难,但始终薪火相传,不断发展。1953年,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和福建航海专科学校三源合流,组建了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更名为如今的大连海事大学,名称虽几经演变,校名中所凝聚的海之魂始终未变,立校百余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始于海洋、源于航海”创办初衷,培养了大批航运事业的栋梁之才,为振兴和发展国家航运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教育部核准学校章程,章程第五条明确了学校要引领海事教育发展,推动交通科技与文化进步,以“造就业界精英、社会栋梁,服务海运强国、海洋强国建设”为使命,建设具有鲜明航运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学校章程相关内容都表明,大连海事大学今后仍要坚持以海事特色引领学校发展大局。

以物化文 注重海事特色校园载体建设

  学校从建校初始即精心设计校园环境,突出海事特色,校园内散布着麦哲伦、哥伦布等航海家的石像,鼓励学生投身国家海洋海事事业。校园矗立着“锚、船钟、螺旋桨、舵轮”组雕,生动描述着航海精神。修建了“心海湖”,并题记“世间万物,皆有疆域,惟心为大,心海无形”,以物化的“心海湖”传达学校培养学生“志向高远”的理念。在学生流密集的校门口、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学校修建了航标灯塔、建校百年“海”字纪念雕塑等,时刻提醒着从此经过的每名大连海大学子去缅怀辉煌的中国古代航海,去反省曾经衰败的中国近代航海,去领悟“谁能够控制海洋,谁就能够成为世界强国”的至理名言。

  学校将“海味”文化巧妙地嫁接到校色标识中。“大海蓝”是学校的校色,广泛用于学校官方视觉识别系统中。学生校服是仿海员制服式,夏季白色,冬季蓝色。大海与白云的颜色既体现着学校特色鲜明的海事文化和情怀,使学生有着强烈的专业归属感;又因制服在身,约束着一言一行,体现着学校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素质要求,耳濡目染地传递着“海味”文化。

铸造基石 突出海事特色教育资源优势

  大连海事大学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充分考虑学校的任务和特色,建设了一支整体素质好、层次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航海类教师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以上。鉴于航海类专业的特点,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格外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英文水平。学校教师中多人参与了各项航海实践活动,教师中有4人参与了国家“亚丁湾护航”,2011年,李可顺老师担任国家海洋局“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机动管轮,参加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任务。这些经验有助于教师将实践融入教学中。航海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学校注重航海类教师的英语能力培养,教师很大一部分都具有在国外工作、学习的经验,已经有部分教师可以做到英文授课。

  学校主动肩负起引领海事教育发展和传播蓝色海洋文明的重任,主动联合武汉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倡议“航海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牵头将自身拥有的优质资源向全国航海兄弟院校开放。学校还将航海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多次承办了全国航海夏令营、航海科普等社会活动,成为省、市不同级别的航海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伴随着教学实习船的国际出访,学校还将中国航海文明和友谊传播到世界各地。

以文育人 融入海事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坚持以海事特色专业作为学校专业设置重点,涉海专业达到了专业总数的75%,服务于海事产业链上的22项经济活动,并延伸到海洋环境等相关海洋领域,基本建立了较为健全、协调发展的特色专业框架。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秉承贴近海事行业的理念。在课程的设置上,大多数专业中均设计与海事行业相关的必修或者选修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与行业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学校推出了“航海概论”、“轮机概论”、“龙舟”、“水上求生综合演练”、“运动艇操作”、“帆船训练”等六十余门“海味”特色选修课,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凌风远航”队是学校航海实践教学的经典项目,历届“凌风远航”队的同学仅依靠海图和磁罗经导航,驾驶无机械动力训练艇,利用暑期往返大连和烟台之间,诠释了学校“同舟共济、艰苦卓绝、科学航海、爱国为根”的传统。学校始终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以保障、课程、项目、情商、社团等平台为引领,协同全校力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取得了预期效果。

创新模式 强化海事特色教育管理机制

  学校的半军事管理制度为航海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自1963年实施以来,大连海大在组织机构、管理队伍、硬件资源、运行机制、内涵建设、科学训练等多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半军事管理制度,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并付诸实践,将其与培养学生“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海大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与“智商、情商、技商、体商”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育人模式,培养了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军政素质。

  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因国际海运人才市场对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而生,经多年的管理实践,已经覆盖所有本科专业,形成具有海事特色的“1+3”质量管理模式,即一个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三个组织认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挪威船级社、中国船级社)。大连海事大学是世界第一所按照STCW国际公约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政府主管机关认证的高等航海院校,是全国第一所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普通高等学校。多年来,学校的质量文化深入人心,质量管理体系从“鞭子效应”变为“拐杖效益”,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航海教育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筑梦深蓝,兼济天下。大连海事大学将不断发展和完善特色文化内涵,为助力海运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实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编辑:     摄影: